智能电网运行与控制课题组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思构动态 > 正文
首页

973微网机理项目结题验收会

作者:黎嘉明(SGO博2012);审核: ;发布:发表时间:2013-10-11本文访问量:

2013927日至30日,文老师和我以及段献忠课题组的蔡德福、罗钢博士前往天津参加“分布式发电供能系统相关基础研究”973项目的结题验收会,项目中我们参与由段组牵头的课题1研究。同时参会的还有林湘宁、刘邦银老师以及承担项目课题2的毛承雄、张步涵、石晶老师。

30日上午8:30分,结题验收会如期开始,华南理工大学李立浧院士、华中科技大学程时杰院士、天津大学余贻鑫院士、胡学浩、张建平、曹一家、鞠平、刘玉田、陈霖新、穆钢、闵勇等评审专家出席会议。上午的会程是项目全部8个课题的结题汇报,各课题的名称、汇报人以及主要亮点如下:

课题1:高渗透率下微网与大电网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华中科技大学,文劲宇)

提出了一种新型实用的直流母线式建筑光伏集成系统拓扑

提出了一种能有效抑制谐振峰的LCL滤波器新型控制策略

提出了基于热泵负荷控制的微网频率电压调节策略

针对含间歇性电源电网的仿真接口、电压稳定分析以及概率潮流计算进行了全面研究

课题2:分布式储能对微网安全稳定运行的作用机理研究(华中科技大学,毛承雄)

SMES为核心,分析了其优化控制、与铅酸电池出力分配以及抑制电网控制的方法

以超级电容器为核心,全面分析了其基本特性、与其他储能设备的配合以及在LVRT中的应用

提出了含风光以及复合储能系统的优化配置方法及其优化调度模型

课题3:含微网新型配电系统的优化规划(上海交通大学,程浩忠)

对多种微网的典型结构进行了可靠性分析和经济性评估

将微网电能质量、可靠性以及经济性指标进行模糊化,提出了微网结构评估的综合评价方法

提出了微网中TSC边界的计算方法以及基于TSC的微网结构规划理论

课题4:微网及含微网配电系统的保护原理与技术(天津大学,李永丽)

全面分析了不同微源控制策略下的微网故障特征

将传统电网中三段式保护以及纵联保护原理进行改进并应用于微网中

分析了多种被动、主动孤岛检测策略,并提出了一种新型无盲区的主动孤岛检测方法

课题5:微网并网控制及微网中多分布式电源协调控制(西安交通大学,刘进军)

提出了新型的基于的3电平有源电压钳位型(3L-ANPC)的ZVTCVT软开关变流器

提出了新型的基于IPWM控制方式的MMC变流器,使之具有较强的电网故障条件下持续工作能力与不平衡负荷适应能力

全面分析了采用虚拟负阻抗、间接电压控制和主动下垂控制的微网电源电压调节协调策略,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电压稳定判据

提出了基于直接电流控制以及间接电流控制的新型微源无缝切换方法

课题6:微网及含微网配电系统的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湖南大学,罗安)

提出了配网谐波特性分析模型,对配网线路长度与谐波成分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

提出了结合系统重构法(RCS)的考虑ZIP负荷模型的电压暂降随机预估模型

分析了微网无功环流产生机理并提出了基于鲁棒控制的环流抑制方法

课题7:分布式发电供能微网系统综合仿真(天津大学,王成山)

分别分析了风机、光伏系统、燃气轮机、燃料电池以及超级电容器的通用模型结构,进而基于状态空间方程提出了面向暂态仿真的自动建模方法

基于Krylov子空间降维方法、矩阵指数变步长处理和并行计算技术提出了微网快速暂态仿真架构

开发建设了微网物理模拟实验平台

课题8:微网经济运行理论与能量优化管理方法(合肥工业大学,茆美琴)

从充裕度、微源出力统计特征、可靠性、经济性等方面新提出或总结了42种微网运行指标

NSGA-II算法作为基础,同时结合实时动态仿真和稳态运行指标,提出了多优化目标的微网调度优化模型

基于MAS技术建立了完整的微网调频和电源切换控制系统

同日下午13:30分,结题验收会进入到提问与评议的会程,专家们一方面肯定了各课题的工作成果,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1)微网一词使用多年,但在国内始终没有一个权威性的定义,其涵义显得模糊

2)一个大项目中各课题采用的建模方法和模型结构应当统一

3)储能研究要结合实际,当前SMES和超级电容器在微网中应用很有限,飞轮储能有明显优势

4)按当前政策规定和发展趋势,微网电源接入往往有用户自主管理的特点,因此全网集中调度控制的提法值得商榷

5)微网的可靠性评估应当加入电力电子器件和继电保护影响的考虑

6)当前微网运行的指标往往还是基于电网管理者角度提出的,要更多地关注用户受益程度的评估

总体而言,本次973项目自2009年立项以来,即是国内微网领域最重要的前瞻性项目,可谓是集中了当前国内微网研究最前沿的专家学者力量,其丰硕的成果和多样化的思路值得我们进行相关研究的后来人仔细体会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