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下午,我和黎嘉明抵达北京。之后跟从英国访问回来的文老师、黎老师和苗璐汇合。晚上,我、黎嘉明和苗璐进行了简单的预答辩,根据这次答辩面对的对象和目的,两位老师觉得我们的ppt内容不够清晰和精简,里面涉及的细节内容过多,以及格式不够统一,需要重新增加封面和结尾等问题。之后简单讨论了ABB二期proposal的内容,感觉二期的内容覆盖面太大,需要重点去除掉一些内容并对重点加以突出。晚上回去,我、黎嘉明和苗璐分别回去对各自的汇报部分进行了简单的修改。将ppt的逻辑结构进行了重新的调整,重点突出了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以及我们分别针对这些问题做了哪些工作。并且重新统一了汇报ppt的格式。黎老师重新修订了二期的Proposal部分。
7月3日上午,我们再次聚在一起,讨论了一下修订以后的汇报内容。WP1和WP3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些格式和封面上的小问题,还是需要再微调一下,WP3的内容在逻辑上面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于是,在一轮详细的讨论后,大家继续分头回去修改ppt。下午1::30,我们来到北京ABB研发中心的会议室,根据预定行程开始了结题报告和开题讨论的两个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来自ABB的Jan Svensson , 谢海莲博士、岳程燕博士、刘前进博士以及来自ABB其他部门的成员。首先,由黎嘉明、苗璐和我分别就风功率特性的研究、利用储能改善风机对电网扰动的动态响应特性、利用储能平抑风功率波动三部分进行了简单的汇报。汇报过程中,来自ABB的各个部门的员工针对各个方面提出了一些问题,我们进行了相应的讨论和解答,在WP1部分,黎嘉明最后演示了一下开发软件的使用方法。汇报完毕后,ABB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稍后,谢海莲博士就ABB公司储能领域的产业链和相关产品进行了一个简短的介绍,之后由储能产品销售部门的员工详细介绍了ABB的PCS100储能装置,我们询问了一些诸如储能装置主要类型和应用领域的问题,愉快地结束了第一个seminar。短暂的休息后,我们开始了第二个关于ABB二期新项目的任务计划的讨论会。首先由文老师分别对我们拟出的三个工作包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然后双方分别就每一个问题展开了详细的讨论。其中,在光伏统计特性的相关性的研究意义方面,双方有很大的争议,因为ABB公司更加希望立足于未来光伏电站自身的产品应用,而非大电网控制,因此他们认为研究相关性的问题跟他们产品开发联系不大,也不会有助于他们得到更大的收益;而其中对大电网稳定性的影响似乎也不是他们感兴趣的部分。经过一番讨论,我们将项目立足于光伏本身,即不再考虑大规模风电渗透的影响。并且着眼于项目的前瞻性,只就单个光伏电站的特性加以研究,并且研究未来电网准则对光伏并网的需求,以及如何通过储能来使得光伏电站满足未来电网的需求。期间,Jan Svensson提出了一个在电力市场的有趣的问题,涉及光伏电站自身的优化问题。由于国外光伏并网采用的是电力交易的形式,由竞价来完成光伏发电的交易。但是云层等环境影响因素具有不可预测的特性,如何在一个可靠的置信水平上预测光伏的最大可能出力从而避免掉环境影响导致的电力缺额的损失,是一个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接着,Jan Svensson 又详细介绍了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即对一个有实际面积的光伏电站进行数学优化建模,由历史数据研究云层移动对该区域各个部分光伏电站出力的影响。之后,双方又对一期项目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和二期项目开展的时间节点进行了讨论。
7月4日上午,我和黎嘉明再次来到ABB研发总部的会议室,我们和谢博士一起就结题报告里面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和说明。最后,黎嘉明帮助谢博士解决了软件包安装过程的一些问题,发现软件的GUI窗口设计有一些bug还需要进一步的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