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思构课题组的研究生,我们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正直的思想品行,更应有兼善天下的博爱情怀。下面讲述的这个真实的故事是关于我们SGO课题组曾凯文博士的,通过它我们能够领略“好人好事”背后那颗平淡朴实的心,也能够感受到一点爱心就能燃起明亮的希望。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处川鄂咽喉长江西陵峡两岸;泄滩乡就位于秭归县西北部的深山林中,交通闭塞、物资缺乏,却同样有一群天真烂漫、渴望知识的小孩子,余绍华就是其中一个。黄家小学距涉滩乡还有17公里,藏在大山深处,一天只有一班车前往。余绍华的家在距离学校两小时的山路之外的柴家湾,三件土坯房,破旧的瓦片被烧饭的炊烟熏黑。屋内光线暗淡,只有在太阳正当午的时候才偶尔有几丝光线透有过并不透明的亮瓦撒进来。屋檐下,沾满灰尘的蜘蛛网在麻雀穴下随风抖动。这六口之家家徒四壁,经济拮据。父母是本分的农民,靠天收耕,爷爷奶奶70多岁了,爷爷腿脚不便,经常疼痛,奶奶患高血压,每月不足500元的微薄收入,除去柴米油盐的开销和哥哥在高中的生活费,连给奶奶买药的零头都不够。
2010年,SGO课题组的博士研究生曾凯文在校友张秀华的介绍下,每年给余绍华捐赠800元生活费,分月汇款,2011年9月,余绍华升上离家更远的泄滩中心小学六年级,曾凯文自愿将资助的金额提高到每月100元,“在城市里100元可能不够买一个玩具或好一点的书包,但是对这里的孩子而言,却是他们一个月的全部生活。”张秀华说。她多次勉励自己的学生,一定要好好学习,“曾哥哥也是没有迈出校门的学生,挣钱挺不容易的。”
“一年少用800、1000元对我影响不大,”曾凯文坦言他的金钱观是:“一个人富有的程度不是他占有的多少,而要看他支出的成分里面有多少积极意义。”
曾凯文第一次进黄家小学,是帮助张秀华从宜昌运送深圳安心认识捐赠的5台32寸电视。来不及修整出差的劳累,曾凯文到达学校的次日五点就起床,赶车前往宜昌。忙碌一天后,第二天天没亮他又匆匆启程返校。张秀华很愧疚让校友如此麻烦,曾凯文只答:“我又不是来看你,我是为了孩子们,顺便看看情况。”这是他第一次去黄家小学,一个闭塞的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的地方。
在返回的车上,曾凯文有了自己的盘算:给孩子们安装几台电脑,让他们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回校后,他便着手张罗,先是从即将毕业的好友那里筹来两台旧电脑,然后又自己掏钱买了三台,加上自己的一台,“但是有两台经不起折腾,出了故障,”曾凯文啧啧地摇了摇头说:“最后一共送出去四台,有点不够用。”他自掏腰包买了网线和一些联网的电器,带着它们来到看黄家小学,用三天的时间安装好电视和电脑。张秀华在博文里写道,“每次他们(曾凯文与其他捐助者)的到来,都会让学校沸腾,不仅仅是他们来自繁华的都市——武汉,更是因为他们给山区的孩子们带来的新的希望,送来了温暖。”
在曾凯文的心中,这只是他“人生之中的平凡的琐事,我不希望他们记得我,而是希望等他们长大了能接济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是的,爱心的接力,再平凡的成长都能成就伟大的存在!